如果不考虑价格,你会怎样做决定
我们吃的亏,大多与「贪便宜」有关
我不贪财,所以很少受骗,但是印象深刻的几次吃亏,都和「钱」有关。第一次是我从深圳来北京工作,那一次的确非常窘迫,下飞机的时候身上的钱还不到1000元,为了买机票,还欠了别人2500元。在找好住处之前,暂时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里,居然也是100元一天!在北京找房子的第一天,就被中介骗了300元,我所有现金资产的30%!为什么受骗?因为我想找一个条件还可以,但是价格比较便宜的房子。所以就一步步因为「贪便宜」上当。具体细节不讲了,大家可以凭着各自的生活经验脑补。
另外一次就是今年九月,和团队去木兰围场自驾游,为了帮助团队节省 building 费用,在下高速之前听信两个当地人「省钱走捷径」的幌子,十几辆车,浩浩荡荡在地图上没有显示的小路上开了6个小时,原来的大路只要两个半小时!等开到目的地的时候,所有人都非常疲惫。的确是省了三四千元,但是想想这艰难的路程,真是不应该!一想到这段路,我就怨自己:应该坚持「不占便宜」的原则。
便宜没好货
这个话不绝对,但是有几点我印象深刻
同一个品牌的东西,打折的东西相对于正价品必有不足之处 - 我比较后悔的几次购物,也和贪便宜有关。第一次在 Apple Store 购买 iMac 电脑时,店员向我们推销,说现在特价。本来犹豫的我立刻说服家人,买下回家。后来没过多久才意识到,这是马上换代的产品。也就是说,我买回去没多久,就成了「旧款」。另外一次是买车,当时想买一个可以走野路的 SUV,看了几款 SUV,正好奇骏的越野能力比较出众,又有四万的打折,于是当场拿下。但是这款车过了半年就换代了。在换代前,优惠力度甚至超过七万。而我的「新车」,在第二年上路的时候,就成了「旧款」。这种心理感受是非常差的。(后来再次换车时就吸取了当时的教训,赶在奔驰 GLC 刚上市的时候就果断下手)
奥特莱斯其实不省钱 - 我其实有一段时间,无论在北京,还是去美国出差,都是蛮喜欢逛奥特莱斯折扣店的。但是后来发现,真正好的品牌,其实在哪里都不打折,大打折扣的都是屌丝品牌。一些电子产品,比如 Bose耳机音箱,会把所谓的「7天翻新货」拿出来打折。而且,最严重的是,奥特莱斯距离城区都很远,去一次都是兴师动众,千辛万苦到了之后总会有这样一个心理:如果今天不买够了,内心不舒服。所以,我们以打折的目的,花费大量时间,去买很多自己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
低价产品没有消费者忠诚度 - 前几年流行「互联网思维」,也有一批国产厂商,以「没有中间商」,没有「渠道费」,没有「广告费」为卖点去推销低价产品。但是没过三四年,你会发现,大家一有机会,就会把手上的「便宜货」换成价格贵一些的,但是公认最好的产品,比如手机中的 iPhone,以及这两年的华为旗舰机。于是大家又把这种趋势定义为「消费升级」。所以,人们也许会蜂拥抢购所谓「低价产品」,但一有条件,就会立刻换成更高价格的「高档货」。
贵有贵的道理 - 这几年成功的购物大多数是买的比较贵的东西,比如新款的 iMac,iPhone,三星的曲面电视,大疆的无人机 Mavic Pro,戴森吸尘器和热风机,金可儿床垫,Herman Miller 的电脑椅,美诺的洗衣机,惠人原汁机等。这些「良品」,买的时候其实挺纠结,也有心痛的感觉,但是买之后的每一天,用的时候都是「爽爽爽」。真正的好东西,既有功能上的适用和方便,又有带给你心理的满足感。这是这些「良品」获得足够高的「溢价」的合理性所在。一个经常被大家忽略的事情是,消费品领域的商业竞争最重要的就是「塑造品牌」,而塑造品牌所需要的巨大的市场和研发费用最后都会变成产品的溢价。如果「开心无价」,那么「品牌」是其背后的力量。
性价比是伪命题
从最早攒电脑开始,大家接受一个术语「性价比」,意思就是以一个尽可能少的价格,买到一个尽可能好的东西。这个话很有吸引力,但是到最后却是一个伪命题。自古以来,一分钱一分货,一分货一分钱。物美价廉,这个事情,从来都是骗人的话。不信,你举一个例子给我看看。
我其实一开始也喜欢并且相信「物美价廉」这件事情,但一旦当我走进更高档的卖场,马上就发现,其实「价高物更美」。我不否认一些东西装高档,标出不合理的售价。但是长期来看,市场上的物品最终的售价(不是标价)还是符合一个产品的定位与调性的。那种虚标的高价无法持续扩张销售。
一次我的一个好友给我说,其实「贵的东西」,在很多细节上都舍得花功夫,花成本,而不仅仅是品牌溢价。这是 BBA 这档的汽车和大众、丰田这档车的重要区别。这个观点,直到我买了最新的奔驰 GLC,才深有体会。我先后有三辆车,第一辆车是号称神车的大众速腾,当时买这个车的时候,有朋友夸赞说:这个车有宝马的驾驶感,心里听着很舒服(后来才知道是恭维)。第二辆车是以越野见长的日产奇骏。当第三辆车换成奔驰最新的 SUV后,才在每天的使用中发现细节的不同。看起来外观没有差太多,但是使用起来,几乎是「处处不同」。无论是智能大灯,还是中控的导航多媒体系统,还是空调,还是座椅...
有一段时间我也不太理解为什么 iPhone 这样的手机,其 BOM(硬件)成本其实不超过200美金,也就比很多国产2000元的机器多几十美金,后来我发现,一方面它的量很大,可以把零件采购成本降低,也就是如果大家都是200美金硬件成本,Apple 能买到更好的零件。另外一方面,别看多出的这几十美金,它能带来更好的硬件和软件体验。有一次一个出租司机问我,说自己为什么每次换的手机,导航时总是位置漂移严重,我说因为你的手机 GPS 芯片不好,一些看似便宜的手机,都是在你不容易注意到的地方偷工减料,等你注意到的时候,已经晚了。还有扬声器,这是所有手机卖点中都不屑谈论的事情,但是每一代 iPhone,都会在扬声器上改进,最新的 iPhone 7,声音开到100%,音量足够充满一个30平米的房间,而且没有任何破音,足够在出差的时候开电话会议,听音乐。这都是这一点点「成本差异」带来的巨大的体验不同。
看起来相比「可以用的廉价产品」,我们为好产品付出了更高的溢价,但是这溢价里,有一部分是实实在在的提升,还有一部分,是心理的满足。前面提到的「品牌」,就是干这件事情的。品牌之于消费者,就是让消费者觉得满足,觉得快乐。塑造品牌需要巨大的,持续的投入。这些塑造品牌所需的成本,最终会变为产品的溢价。而这些溢价,也多少会给你的心理带来快乐和满足。很难衡量有多少快乐和满足,但的确存在。
我的观点
少买东西,要买就买真正自己心仪的好东西
买东西价格要放在最后的因素去考虑
如果需要先考虑价格,那么请按照价格「从高到低」排序,这样能减少自己的选择成本。
不用让「我买不起」占据自己的心灵,因为如果你习惯「我买不起」,最终会变为「我配不上」,这才可怕。
每次「消费」时,问问自己能否变成「投资」。比如,买一把好椅子是投资于自己的腰椎和颈椎健康;买一个好床垫是投资于自己的睡眠。为什么「消费」可以变成投资,因为好东西可以让你处于一个 well-being 的状态,让你减少因为可能的健康问题带来的损失,让你更加愉悦,让你有更好的生产率,也会激励你去更加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这些关键的消费,就变成了投资。
要不断的拿现在的钱去投资于自己的大脑,这是最值得投资的东西。只有投资于自己的大脑,才可以不断的把现在的钱变成未来的钱。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以现在的钱去投资,换得赚取未来现金的能力。
如果你是在不知道该怎么选择,那么不妨问自己「如果不考虑价格,我该选择哪几个」。然后看看价格,在自己力所能及,不影响生活质量的范围内,选择一个最贵的。这是最行之有效的选择方法。
我知道「抨击」低价产品会带来很多人心理上的不悦,但是没办法,真相往往令人不悦。我这几年来,不断的买入好东西,很多人说我烧钱无度,但是我这几年挣到的钱比毕业十几年来加起来的都要多。而很多挣钱的能力和灵感,都是来自于与这些「良物」相伴。因为尽可能多的选择与良物相伴,所以能培养出更好的鉴赏力,更好的品位,更好的「洞察力」。而这些,是我这几年来身价增长的根本原因。
记住一点,省钱省不出富裕,不断的「再投入」在自己身上,「再投入」在自己的大脑上,「再投入」在自己的个人品牌上,才是致富之路。
前一篇文章:财务自由是一个确定的数字吗?
参考阅读:有哪些东西,大家买的时候觉得贵,但是买之后却用起来很爽,觉得很值?